近年来,猕猴桃黄化病在各地普遍发生,造成严重危害,已成为生产中最常见的重要病害。尤其地下水位较高的湿地,发病率较高,发病株率占到栽培总株数的20%左右。发生黄叶病的猕猴桃,除叶脉为淡绿色外,其余部分发黄失绿,叶片小,树势衰弱。严重时叶片发白,外缘卷缩枯焦,果实外皮黄化,果肉切开呈白色,丧失食用价值。长时间发病还会引起整株树干枯死亡。
一、发病原因:
1、不同地势发病情况
不同地势猕猴桃园发病情况由重到轻依次为:河滩下湿地→川道→河谷阶地→浅山丘陵区→塬区。
2、不同品种发病情况
目前猕猴桃栽植品种主要有秦美、海沃德、徐香、金香、红阳等,不同品种黄化病发病率和发病程度差异较大,以秦美品种发病最重,其次为徐香,金香、海沃德、红阳均发病较轻。
3、不同挂果量(产量)与黄化病发病关系
在其它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挂果量连年大、挂果较早、挂果历史越长的果园发病较重,反之则轻。
4、使用猕猴桃膨大剂与黄化病发病的关系
由于市场作用和眼前利益影响,果农在猕猴桃生产中为了追求个大、产量高、销售快。广泛使用膨大剂,严重影响了猕猴桃品质,加重了树体负担,缩短了树体寿命,直接导致黄化病连年重发。
5、施肥与黄化病发病关系
施肥不当与黄化病发病关系密切,同等地势、树龄、品种条件下,连年使用腐熟农家肥(如鸡粪、牛粪、人粪尿等)树势旺盛,抗逆性强,黄化病相对较轻。另外,果农对科学施肥认识肤浅,对肥料品种及性质认识不清,导致果农施肥带有很大的盲从性。在连年单施化肥,特别大量施用碳酸氢铵和尿素,使土壤中多种微量元素如锌、铜、镁、锰等供应失调,元素间发生拮抗作用,导致果园土壤耕性差,肥力下降,土壤养分严重失衡,并易造成肥害,出现烧根现象,使猕猴桃根系腐烂,从而导致猕猴桃树黄化日趋严重。
6、灌水与黄化病发病关系
猕猴桃喜水又怕水,长时间水淹影响土壤透气性,容易引起根腐,影响根系发育和对养分的吸收。灌水过多、过勤易加重土壤盐碱化,造成部分营养元素如铁的淋失或固定,容易发生缺铁性黄化病。
7、根部病虫害与黄化病发病关系
经对大量根部病害,如根腐病、根结线虫病引起黄化病发生果园的病株根系进行观察发现病树根系不发达、根毛少、腐根多,造成施肥再多而根系也难吸收,或吸收很少,造成营养吸收不平衡,树势减弱,抗逆性差,导致黄化病加重发生。
8、土壤盐碱化、酸化与黄化病发病关系
土层中盐分随水分通过毛细管向地面蒸发,水分蒸发量越大,盐分在表土层积累越多,在干旱情况下更会加重土壤盐碱化。在偏碱性的土层中游离二价铁离子易被氧化成三价铁离子而被土壤固定,故不能被猕猴桃根系所吸收利用,加之猕猴桃根为肉质根,分布层相对较浅,也就容易发生缺铁性黄化病。
二、综合防治措施,一次中泽农科-金百克药肥,以200-300倍液进行全园喷施,杀灭病菌,营养树体。用药后三日内,可见病菌扩展得到抑制。